?编者按:2017年,港珠澳大桥建设正式进入收官阶段,开工逾6年的岛隧工程也迎来至关重要的冲刺之年。新年刚过,本报记者钟夏2月14日至17日走进伶仃洋上的东、西人工岛施工现场,与中国交建一线建设者同吃同住,开展了为期4天的采访,近距离感受岛隧工程建设的加速度,体会一名普通“筑岛人”的心情感念。从今天起本报推出钟夏采写的《港珠澳大桥日记》,敬请关注。


   □珠海特区报记者 钟夏

   从唐家港珠澳大桥1号码头启程,搭船前往毗邻香港大屿山的东人工岛,大约需要1个半小时的航程。不同于以往来去匆匆的采访,这一次我收拾好了行囊,打算在这片岛上“叨扰”几日。

   作为港珠澳大桥的关键控制性工程,由中交联合体承建的岛隧工程是由沉管隧道及东、西人工岛三大部分组成。其中,东人工岛临近粤港分界线,西侧与沉管隧道相连,东侧设有通往香港口岸的非通航孔桥,由此实现桥梁和海底隧道的衔接与转换。

   2017年,港珠澳大桥建设正式进入收官阶段,开工逾6年的岛隧工程也迎来了至关重要的冲刺之年。春节过后,中交建设者将要依次实施最后两节曲线段沉管沉放对接,并确保最终接头顺利安装,全长5.6公里的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由此全面贯通;同时,以筑就伶仃洋上“最具标志性的建筑艺术品”为目标,东、西人工岛在高效率完成岛面施工任务后,已全面转入了房建施工,力争在今年三季度内完成岛上建筑主体封顶。

   当我再一次踏上东人工岛施工现场,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塔吊林立、长臂挥舞的繁忙景象,大型工程机械的开动声此起彼伏。乍看上去,这里似乎与普通的建筑工地并无二致,唯有那环绕四周的清水混凝土挡浪墙与延伸层叠的巨型扭工字块,在澎湃海浪中勾勒出这片岛独特的轮廓线。这片“无中生有”的填海沃土,时时提醒着我们,它所身处的伶仃洋海域,是全世界最为繁忙的主航道之一,每天的船只通行量达到4000艘次;同时,这里又临近香港国际机场,每隔几分钟就有一架航班从上空掠过,以近距离的引擎轰鸣为施工奏鸣。

   令我颇为惊喜的是,负责东人工岛建设的中交三航局来自上海,没想到竟在这片港珠澳大桥的海上工地,听到久违的亲切乡音。只是6年来的骄阳赫赫,风霜尘土,如实刻印在他们一张张黝黑的脸庞上。在中交岛隧工程Ⅱ工区经理助理刘宇光的指引下,我作为一名新的“驻岛人”,也第一次踏遍了东人工岛的四方角落。

   岛上的代表性景观建筑之一,位于隧道出口处的减光罩已于近日安装完成,22根构架按间距、高度自东向西依次递减,建成“门型”构架结构,与敞开段清水混凝土墙身融为一体,形成东人工岛上一道靓丽的风景;与此同时,岛上主体建筑首层初现规模,立柱钢筋绑扎、模板拼装、混凝土浇筑迅速展开;而在生活区临建设施搬迁后,全长近1400米的环岛路南侧也已开始振冲施工。未来,这将成为观光车辆进入东人工岛的主要通道。


  根据设计方案,东、西人工岛建筑总体形似伶仃洋上两艘相向而行的巨轮,均包含主体建筑、广场、环岛公路等,但功能定位不同:西岛以桥梁的养护服务及办公为主;东岛则拟建设集交通、管理、服务、救援和观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运营中心,且开放游客观景揽胜功能。

   这座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东人工岛,此刻就仿佛是一颗不断锤炼的砥石。为实现港珠澳大桥年内建成的目标,岛隧工程要在少于正常情况3—4倍的时间里,完成庞大复杂的岛上建筑及隧道内施工。刘宇光告诉记者,随着房建施工的全面铺开,现在每天已有超过600名工人坚守在一线,多单位交错施工、多界面平行推进,也给紧张的施工组织带来了更多挑战。但正如刘宇光所说,他们真的为自己能够参与到这个项目感到自豪:“六年时光,外海筑岛,每一个结构,每一个建筑,都撑得起港珠澳大桥的这份荣耀。”

   伴随着落日余晖,东人工岛也渐渐迎来了属于它的夜晚。简易改造后的集装箱和上下铺铁架床,就是这几天我的住处,搭配上久违的公共浴室,竟有着回到大学岁月的感觉。

   当一天的风沙与尘土渐渐平息,这片孤岛有着难得的静谧与惬意。工人们吃罢了晚饭,三三两两散步吹风,或与远方的家人通上了电话。好奇的我眺望挡浪墙外,那分不清是渔火还是灯火高高低低地交织,仿佛一片涌动的光海。一座座林立的塔吊,也在这片寂寂暮色中,等待下一个天明。


来源: 珠海特区报

Tags:港珠 珠澳 澳大 大桥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相关文章
栏目导航
本类热门
本类推荐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帮助中心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收藏本站
  Copyright 2008-2018 © 珠海生活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3560388882  客服QQ:2319408468 电子邮箱:231940846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