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阿富汗坎大哈6月19日电 记者手记丨希望不会再次背井离乡——返回祖国找寻希望的阿富汗难民

新华社记者李昂 聂新宇

在6月20日世界难民日到来之际,记者从阿富汗首都喀布尔驱车六天五夜,前往阿南部两处难民归国的重要过境点,并沿着边境线走进难民营,探访在贫穷、失业、辍学、患病等窘境下归国的阿富汗难民。

这两处过境点分别是位于坎大哈省首府坎大哈市与巴基斯坦接壤的斯平布尔达克口岸,以及位于尼姆鲁兹省首府扎兰季市与伊朗接壤的普勒阿卜里沙姆口岸。

在斯平布尔达克口岸,超过40摄氏度的烈日高温下,45岁的米拉·扬刚完成归国登记。他在巴基斯坦生活了41年,如今与家人和亲戚共计26人一同返回阿富汗。他告诉记者,对自己将“像陌生人一样”回国生活而“不知所措”。他呼吁阿富汗临时政府能为返乡者提供住所和就业机会。

据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统计,仅在今年4月和5月,就有约50万名阿富汗难民自邻国巴基斯坦和伊朗返回家园。该机构强调,如今人道主义援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因为返乡者重建生活面临重重挑战,而本就贫困不堪的阿富汗,正因国际社会援助不断减少而陷入更大危机。

在坎大哈省塔赫塔普勒地区的安泽吉难民营,18岁的玛丝图拉站在尚未卸下行李的货车旁边。在结束了巴基斯坦14年的异国生活返回祖国后,尽管继续求学的希望渺茫,她仍期盼改变:“如果教育之路依然关闭,我就必须寻找其他办法来帮衬父母——也许是开个小缝纫店,或是和父亲一起种地。”

为应对归国难民面临的种种困难,阿富汗临时政府已成立一个由12人组成的特别委员会,负责提供临时住所、食物、清洁饮水、医疗援助及返乡交通等基本服务。

据阿富汗难民和遣返事务部估计,目前约有700万阿富汗难民仍滞留海外。这些难民主要集中在巴基斯坦和伊朗。两国政府近年来持续加强对非法移民的遣返力度。

在伊朗当了多年难民的穆罕默德·哈桑,17日午后带着8名家人徒步经普勒阿卜里沙姆口岸返乡。面对记者他感慨道:“我们在伊朗生活多年,遭遇了很多难民特有的困境,但同时我们也对伊朗普通民众心怀感激。”他呼吁阿富汗临时政府为孩子们提供教育和就业机会,“这样我就不必再次背井离乡了”。

与哈桑相比,记者见到更为揪心的是那些被重疾击垮的阿富汗难民——更有甚者最终躺在棺木里,被家人朋友们用板车推着跨过了边境线——客死他乡,落叶归根。

尼姆鲁兹省难民事务与遣返管理局负责人毛拉维·阿卜杜拉·雷亚兹在普勒阿卜里沙姆口岸告诉记者:“近日从伊朗返乡的人数几乎翻倍,每天有2000至3000名个人和250至300个家庭。”

面对来自中国的记者,雷亚兹对来自中国的人道主义援助表示诚挚感谢:“中国此前曾向我们提供了大量物资援助,包括整车的粮食和帐篷等,我们深表感激。”

Tags:记者 手记 希望 不会 再次 背井离乡 离乡 返回 祖国 找寻 阿富 阿富汗 难民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相关文章
  • ·韩特检组将于8月1日再次逮捕尹锡悦
  • ·伊拉克政府发言人:希望借鉴中国减贫经验
  • ·堪察加半岛近海再次发生强震 智利发布最高级别海啸预警
  • ·专访丨“高额关税面前,我们不会坐以待毙”——访莱索托贸易与工商业发展大臣莫凯蒂·谢利莱
  • ·商务部:希望欧方克制使用限制性经贸工具
  • ·传承文化瑰宝 架起友谊桥梁(记者札记)
  • ·伊拉克计划部发言人:希望借鉴中国减贫经验
  • ·丝路走笔丨“不只是食物,更是希望”——为非洲孩子餐桌带去希望的“中国草”
  • ·行走拉美手记丨墨西哥:无法选择邻居,但可以选择新路
  • ·外交部:希望科索沃问题各方继续在联合国安理会相关决议框架内开展务实和建设性对话
  • ·最新证据再次表明美国是中国面临的头号网络威胁
  • ·外交部:最新证据再次表明美国是中国面临的头号网络威胁
  • ·“中国发展模式为众多希望独立的国家提供了借鉴”
  • ·哈马斯回应美特使言论 表示不会解除武装
  • ·韩国青瓦台关闭 整修后将再次用作总统府
  • ·中国游客在大阪遇袭 驻日本大使馆再次提醒来日游客务必加强安全防范
  • ·刚果(金)反政府武装说不会撤出控制区
  • ·外交部:希望欧方同中方相向而行,共创中欧关系更加光明的未来
  • ·记者手记|上合组织媒体智库峰会传出的那些“声音”……
  • ·古巴总理:古巴不会屈服于美国敌对政策
  • 栏目导航
    本类热门
    本类推荐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帮助中心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收藏本站
      Copyright 2008-2018 © 珠海生活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3560388882  客服QQ:2319408468 电子邮箱:231940846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