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释放了哪些新信号?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出,今年以来,央行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强化逆周期调节,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创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市场人士表示,在各项货币政策支持下,货币信贷合理增长,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步下行,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持续多年、多次降准降息的累积效应不断显现,社会融资环境总体处于较为宽松状态。

《报告》明确,下阶段,央行将平衡好短期与长期、稳增长与防风险、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支持实体经济与保持银行体系自身健康性的关系,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增强宏观政策协调配合,扩大国内需求,稳定预期、激发活力,全力巩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本面。

灵活把握政策

实施力度和节奏

对于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思路,《报告》强调“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还明确,“落实好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积极落地5月推出的一揽子金融政策”。

在5月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上,央行行长潘功胜宣布了三大类共10项金融政策,包括降准、降息、创设并优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推出支持科技创新的新政策工具等。

业内专家表示,这一揽子政策出台实施非常及时,在遭受外部冲击的关键时点,稳住市场稳住预期,体现了货币政策的积极作为,更好地支持扩大国内需求,有效支持经济合理运行。从近年央行实践看,央行政策出台后会及时传导至金融系统,政策效果的显现相对迅速。

《报告》还提出,“强化逆周期调节,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灵活把握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而在《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的相关表述则是“强化逆周期调节,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择机调整优化政策力度和节奏”。

由“择机调整优化政策力度和节奏”转变为“灵活把握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认为,这主要有两点:一是5月7日“双降”等一揽子金融政策已经推出,后续货币政策或更侧重落实;二是后续外需的不确定性仍存,央行需要在执行过程中根据宏观数据不断调整政策力度。

不断完善金融服务

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

提振消费是当前扩内需、稳增长的关键点。央行在《报告》的下阶段货币政策思路中强调,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引导金融机构从消费供给和需求两端,积极满足各类主体多样化资金需求。

同时,《报告》还设有专栏文章《持续完善金融服务 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体现了宏观政策更加注重促消费。文中提出,近年来,国内消费增速有所放缓,但在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下,消费市场活力正逐步释放,增速呈现稳步回升态势,展现出复苏向好的积极信号。从结构看,受限于市场饱和与供需适配性,传统商品消费增长逐渐承压,而服务消费需求持续升温,服务消费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稳步提升,在扩大内需乃至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愈发凸显。

目前我国消费金融服务体系已较为完善,金融机构围绕不同消费场景创新推出多元的消费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值得一提的是,在前述央行宣布的10项金融举措中,就包括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此次新设推出这一结构性政策工具,旨在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教育等服务消费重点领域和养老产业的金融支持,并与财政及其他行业政策协同配合,更好地满足群众消费升级的需求。

受访专家认为,此项政策从消费供给端发力,能够更好满足群众消费升级的需求,未来与财政及其他行业政策配合,还可体现更多协同效应。同时,也要看到,碎片化的具体消费支持政策在效果上可能会偏于短期化,促消费重点在于强化顶层规划,建立完善衡量消费发展的系统性指标体系,并对外公开宣示,这样能够更好地发挥导向作用。

引导MLF回归

中期流动性投放工具定位

近年来,央行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继去年7月份明确了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的政策利率地位后,今年又调整了MLF(中期借贷便利)的招标模式,进一步淡化MLF工具的政策利率色彩。

《报告》的专栏文章《中期借贷便利十年演变》详细回顾了十年间MLF的工具设计、定位、特点的变化过程。文中指出,十年间MLF的变化可归纳为以下三个阶段:一是从流动性投放的辅助工具转变为总量型货币政策工具,二是从单一的数量型工具扩展到阶段性体现利率工具属性,三是逐步退出政策利率属性回归流动性投放工具。

文中表示,下一步,央行将继续丰富和完善基础货币投放方式,引导MLF回归中期流动性投放工具的基本定位,形成与其他工具各有侧重、又共同维护流动性充裕的立体工具架构,更好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去年6月份,潘功胜在陆家嘴论坛上强调,将进一步健全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一年来央行围绕这一目标做了不少文章,包括明确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为政策利率、淡化MLF的政策利率色彩、增加临时正逆回购操作框住短端货币市场利率波动范围、适度收窄利率走廊,利率调控目标信号更加清晰。

业内专家表示,目前我国由短及长的利率传导机制已逐步理顺,形成较为完整的利率体系。央行通过调整政策利率,影响货币市场利率(如同业存单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如国债收益率),并影响存贷款利率(如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和银行存款挂牌利率),进而促进消费和投资,提升社会总需求。国际上看,发达经济体央行一般也是选用短端利率作为政策利率,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并辅之以利率走廊机制进行调控,并影响和传导到中长期利率。

防范利率风险

支持债券市场健康发展

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发展很快,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明显增强,但债券市场收益率波动较大也存在风险。

此次《报告》中设置专栏文章《加强债券市场建设 支持债券市场健康发展》,对债券市场利率风险和债券市场相应制度建设作了详细阐述。其中提到,国债没有信用风险,但和其他固定票面利率的债券一样,当市场利率改变时,二级市场交易价格会反向波动,面临利率风险。尤其是长期限国债因利率敏感性较高,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引发的利率和价格波动会放大投资者损益。

市场人士表示,近期长期国债收益率走低,一定程度上与外部因素影响有关,市场对未来不确定性表示担忧,风险偏好下降、避险情绪较高,但长期看我国经济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近期央行又推出了三大类十项金融支持政策,有助于持续推动经济回升向好。

同时,市场人士进一步表示,此次专栏设计更多强调从制度建设角度来防范利率风险,这方面未来仍有完善空间。投资者结构上,目前大银行持有大量债券,但绝大部分是持有到期,用于交易的比例很低,反而是利率风险管控能力相对较弱的中小金融机构和理财产品在大量交易,未来要鼓励大银行开展更多债券交易业务,助力维护市场供求平衡,促进债券市场合理定价。交易品种上,从发达经济体实践看,对某一期限的债券交易也可以围绕一揽子债券进行,比如10年期国债交易时,剩余期限在10年左右的国债都可以交割,可以避免某几只债券交易特别活跃,而一些过去发行的老债券很少交易。未来这种交易模式也是可以借鉴的。税收制度上,目前国债等政府债券利息收入免税,公募基金和理财资管产品交易价差又有税收减免优势,使得一些金融机构对部分债种的短期交易意愿较强,这些都有完善空间。

Tags:一季 一季度 季度 货币 政策 执行 报告 释放 放了 哪些 信号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相关文章
栏目导航
本类热门
本类推荐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帮助中心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收藏本站
  Copyright 2008-2018 © 珠海生活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3560388882  客服QQ:2319408468 电子邮箱:2319408468@qq.com